肝吸蟲病可通過接觸受污染水源、食用未煮熟的淡水魚蝦等途徑傳染給他人,預防需加強飲食衛生管理和個人防護。
1、傳播途徑:
肝吸蟲病的傳播依賴中間宿主淡水螺和魚蝦。人類感染主要通過生食或半生食含囊蚴的淡水魚蝦,如草魚、鯉魚、沼蝦等。囊蚴在人體腸道脫囊后經膽管逆行至肝臟發育為成蟲。
2、接觸風險:
糞便中含有蟲卵的患者可能污染水源,但人與人之間直接接觸不會傳播。蟲卵需在水中被特定螺類吞食,經胞蚴、雷蚴階段發育為尾蚴后才能感染魚蝦,形成傳播鏈。
3、高發區域:
珠江三角洲、東北三省等淡水養殖區發病率較高。這些區域居民有食用魚生、醉蝦等飲食習慣,砧板刀具交叉污染也可能導致家庭聚集性感染。
4、職業暴露:
漁民、水產商販等頻繁接觸活魚的人群感染風險顯著增加。處理魚蝦時手部傷口接觸囊蚴,或烹飪時品嘗未煮熟的魚肉都可能造成感染。
5、預防措施:
徹底煮熟魚蝦至中心溫度達90℃持續1分鐘可殺滅囊蚴。避免使用生魚喂食寵物,處理水產前后用肥皂洗手,生熟食刀具砧板分開使用。
日常飲食建議增加大蒜、南瓜子等具有驅蟲效果的食物,定期進行糞便蟲卵檢查。流行區居民可每半年服用吡喹酮預防性驅蟲,接觸疫水后及時用酒精消毒皮膚。出現右上腹隱痛、腹瀉等癥狀時應排查肝吸蟲感染,確診后需規范使用阿苯達唑、三氯苯達唑等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