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作為急癥癥狀,生存時間取決于病因及干預時機。上消化道出血可通過內鏡止血、藥物控制、輸血支持等方式治療,通常由消化性潰瘍、食管靜脈曲張、胃癌、賁門黏膜撕裂、藥物損傷等原因引起。惡性腫瘤晚期出血預后較差,非惡性病因及時救治可顯著改善生存期。
1、潰瘍出血: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占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50%以上,可能與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嘔咖啡樣物、黑便等癥狀。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泮托拉唑可有效抑制胃酸,內鏡下鈦夾止血成功率超過90%。
2、靜脈曲張破裂: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死亡率達20%,與門靜脈高壓直接相關。特利加壓素聯合生長抑素可降低門脈壓力,內鏡下套扎術或組織膠注射是首選止血方案,必要時需進行TIPS手術分流。
3、腫瘤性出血:進展期胃癌、食管癌出血提示腫瘤侵蝕大血管,生存期常以周至月計算。止血治療包括內鏡氬離子凝固術、放射介入栓塞,同時需鎮痛、營養支持等姑息治療,靶向藥物如阿帕替尼可能延長生存期。
4、急性黏膜損傷:大量飲酒或劇烈嘔吐導致的賁門黏膜撕裂Mallory-Weiss綜合征出血量通常較小。禁食48小時配合靜脈營養,H2受體阻滯劑如法莫替丁可促進黏膜修復,多數患者2周內痊愈。
5、藥物相關性出血: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抗凝藥者易發生彌漫性滲血。維生素K拮抗華法林作用,質子泵抑制劑保護胃黏膜,嚴重出血需暫停抗凝治療并輸注新鮮冰凍血漿糾正凝血功能。
出血后康復需嚴格遵循軟食過渡原則,初期選擇米湯、藕粉等低纖維食物,逐步添加蒸蛋、嫩豆腐等優質蛋白。三個月內避免負重及劇烈運動,肝硬化患者需限制蛋白質攝入量。定期復查胃鏡監測再出血風險,幽門螺桿菌陽性者必須完成規范四聯療法。心理疏導有助于緩解患者對再次出血的恐懼,建立癥狀日記記錄黑便次數與嘔血量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