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細胞癌的癥狀可能表現為皮膚結節、潰瘍、色素沉著、毛細血管擴張以及局部組織破壞。
1、皮膚結節:
基底細胞癌早期常出現珍珠樣或蠟樣光澤的皮膚結節,質地堅硬,邊界清晰,多發生于面部、耳部等陽光暴露區域。結節可能緩慢增大,表面可見細小血管擴張。
2、潰瘍形成:
病變進展后結節中央易發生潰瘍,形成邊緣隆起、中央凹陷的典型"鼠咬狀"潰瘍面。潰瘍基底呈顆粒狀,可能伴有滲血或結痂,愈合后易復發。
3、色素改變:
約30%病例出現棕黑色或藍灰色色素沉著,易被誤診為色素痣。色素分布不均勻,可能伴隨結節或潰瘍同時出現,需通過皮膚鏡鑒別。
4、血管異常:
病灶表面可見樹枝狀或放射狀排列的毛細血管擴張,按壓時部分褪色。這種特征性改變在鼻翼、眼瞼等薄皮膚區域尤為明顯。
5、組織侵蝕:
晚期腫瘤可能向深部浸潤,破壞軟骨、骨骼等皮下組織。發生在鼻部或耳廓時可能導致器官變形,但遠處轉移率低于1%。
日常需避免紫外線暴曬,使用SPF50+防曬霜并穿戴防護衣物;定期皮膚自查時注意觀察面部新生物的變化;確診后可通過莫氏顯微手術、光動力療法或局部使用咪喹莫特乳膏、5-氟尿嘧啶軟膏等藥物干預;術后建議每半年復查一次皮膚鏡,高風險人群可補充維生素B3降低復發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