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破裂可能由排便用力過度、長期便秘或腹瀉、妊娠期腹壓增高、肛周靜脈曲張、局部感染等因素引起,可通過溫水坐浴、外用藥物、口服藥物、硬化劑注射、手術結扎等方式治療。
1、排便用力:
排便時過度用力會增加肛管壓力,導致痔核表面黏膜破損出血。避免久蹲廁所,養成定時排便習慣,必要時使用開塞露輔助通便。
2、排泄物刺激:
長期便秘時干燥糞便摩擦痔核,或腹瀉時酸性排泄物反復刺激,均可能造成黏膜潰破。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如燕麥、火龍果,腹瀉患者可服用蒙脫石散。
3、腹壓升高:
妊娠中后期子宮壓迫下腔靜脈,久坐久站等行為導致肛周靜脈回流受阻。孕產婦建議采用側臥位休息,辦公族每小時起身活動5分鐘。
4、靜脈曲張:
痔瘡可能與肛墊靜脈叢病理性擴張有關,通常表現為排便后滴血、肛門墜脹等癥狀。急性期可使用地奧司明片改善循環,配合復方角菜酸酯栓止血。
5、繼發感染:
破損創面易受糞便污染引發感染,常見肛門灼痛、分泌物增多。需每日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坐浴,局部涂抹紅霉素軟膏預防感染。
痔瘡破裂期間應避免辛辣飲食及酒精攝入,選擇提肛運動增強盆底肌力量,便后使用嬰兒濕巾輕柔清潔。若出血持續超過3天或出現頭暈乏力等貧血癥狀,需及時進行電子肛門鏡檢查排除其他肛腸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