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蛋白血癥可能由營養不良、消化吸收障礙、肝臟合成功能下降、腎臟丟失蛋白、慢性炎癥消耗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現為水腫、乏力、免疫力下降、傷口愈合延遲、皮膚干燥等癥狀。
1、水腫: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導致組織間隙水分滯留,常見于雙下肢或眼瞼。輕度可通過高蛋白飲食如雞蛋、魚肉、豆制品改善,重度需靜脈輸注人血白蛋白。
2、乏力:蛋白質缺乏影響肌肉合成與能量代謝,伴隨活動耐力下降。每日攝入1.2-1.5g/kg優質蛋白,優先選擇乳清蛋白、瘦牛肉、藜麥等易吸收來源。
3、免疫力下降:免疫球蛋白合成不足易引發反復感染。建議接種流感疫苗、肺炎疫苗,補充維生素A胡蘿卜、動物肝臟和鋅牡蠣、堅果增強免疫功能。
4、傷口愈合延遲:膠原蛋白合成障礙導致修復緩慢。局部使用生長因子凝膠,增加維生素C柑橘、彩椒和精氨酸海參、核桃攝入促進創面愈合。
5、皮膚干燥:表皮蛋白質減少引發角質層脫水。外用含尿素或神經酰胺的保濕劑,內服亞麻籽油、深海魚類補充必需脂肪酸。
日常需監測血清白蛋白水平,合并肝硬化或腎病綜合征患者需限制鈉鹽攝入。推薦每日30分鐘快走或游泳等有氧運動促進蛋白質合成,避免劇烈運動加重肌肉分解。烹飪方式以蒸煮燉為主,減少油炸食物對蛋白質的破壞。長期營養不良者需逐步增加蛋白質攝入量,避免突然高蛋白飲食加重肝腎負擔。出現胸腔積液或頑固性水腫時需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