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主要表現為皮膚突發紅色風團伴瘙癢,通常在24小時內消退但可能反復發作。其病因主要有食物過敏、藥物反應、感染因素、物理刺激及免疫異常等。
1、食物過敏:
海鮮、堅果、雞蛋等食物中的異種蛋白可能引發IgE介導的過敏反應,導致肥大細胞釋放組胺。患者除皮膚風團外,可能伴有唇部腫脹或腹痛。治療需立即停用致敏食物,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組胺藥物可緩解癥狀。
2、藥物反應:
青霉素、阿司匹林等藥物可能作為半抗原誘發變態反應。此類蕁麻疹常在用藥后數分鐘至數小時出現,嚴重時可合并喉頭水腫。建議及時停用可疑藥物,必要時使用地塞米松等糖皮質激素控制炎癥反應。
3、感染因素:
鏈球菌性咽炎、幽門螺桿菌感染等病原體產生的毒素可能激活補體系統。患者往往伴隨發熱或局部感染癥狀。針對原發感染采用阿莫西林等抗生素治療,同時配合西替利嗪緩解皮膚癥狀。
4、物理刺激:
冷熱刺激、摩擦或壓力等物理因素可直接促使皮膚肥大細胞脫顆粒。這類風團多局限于刺激部位,避免誘因后癥狀可自行消退。物理性蕁麻疹患者建議穿著寬松棉質衣物,嚴重時可短期服用依巴斯汀。
5、免疫異常: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體內存在的IgG型自身抗體可能持續活化肥大細胞。此類情況風團持續時間較長,需檢測抗甲狀腺抗體等指標。治療上除抗組胺藥外,可能需要免疫調節劑干預。
急性蕁麻疹發作期間應避免搔抓皮膚,穿著透氣衣物減少摩擦,記錄每日飲食和接觸物有助于識別過敏原。保持室內濕度40%-60%,用溫水沐浴后及時涂抹保濕霜。若出現呼吸困難、血壓下降等全身過敏反應,需立即急診處理。日常可補充維生素C和益生菌調節免疫功能,但需注意部分營養補充劑可能含致敏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