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發燒可通過減少衣物、溫水擦拭、調節室溫、補充水分、使用退熱貼等方式物理降溫。新生兒體溫調節功能不完善,物理降溫需謹慎操作。
1、減少衣物:
適當減少包裹的衣物或包被,避免過度保暖。新生兒汗腺發育不成熟,過熱環境易導致體溫升高。選擇純棉透氣的單層衣物,同時注意手腳保暖,避免突然受涼。每30分鐘復測體溫,若體溫持續超過38℃需就醫。
2、溫水擦拭:
使用32-34℃溫水浸濕毛巾,輕柔擦拭頸部、腋窩、腹股溝等大血管流經部位。禁止使用酒精或冰水,避免皮膚吸收或寒戰反應。每次擦拭3-5分鐘,間隔15分鐘重復操作,體溫下降至38℃以下即停止。
3、調節室溫:
保持房間溫度在24-26℃之間,濕度50%-60%。使用空調時避免冷風直吹,可配合加濕器防止空氣干燥。定時開窗通風,但需避開對流風。監測環境溫度變化,防止室溫波動過大加重體溫調節負擔。
4、補充水分:
增加母乳或配方奶喂養頻次,每次少量多餐。發燒時呼吸增快會導致不顯性失水增加,按需喂養可預防脫水。觀察尿量每天應達6-8次,若出現尿少、口唇干燥需及時就診。
5、使用退熱貼:
選擇嬰兒專用退熱貼,避開囟門部位貼于額頭或后頸。每4小時更換一次,使用前檢查皮膚完整性。退熱貼通過水凝膠蒸發帶走熱量,需配合其他降溫措施。出現皮膚發紅或過敏應立即停用。
實施物理降溫期間需每小時監測肛溫,若體溫超過38.5℃或伴隨拒奶、嗜睡、抽搐等癥狀需立即就醫。保持喂養規律,暫停疫苗接種,避免包裹過嚴影響散熱。物理降溫后體溫復升或持續24小時不緩解,提示可能存在感染,應及時兒科就診評估。注意觀察精神狀態、皮膚顏色及呼吸頻率等變化,記錄體溫曲線供醫生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