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氣引起的水泡不建議自行弄破。水泡是皮膚對真菌感染的防御反應,刺破可能增加繼發感染風險。
水泡型腳氣由皮膚癬菌感染引起,表現為足底或趾間出現透明小水泡,伴隨瘙癢或灼熱感。完整的水泡能隔離外界細菌,皰液中含有抗體可抑制真菌擴散。若水泡過大影響行走,需在消毒條件下由醫護人員用無菌針具穿刺引流,保留皰皮覆蓋創面。自行撕破可能導致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入侵,引發紅腫、化膿等并發癥。
日常護理應保持足部干燥透氣,選擇吸汗性好的棉襪,避免穿膠鞋或塑料拖鞋。每天用40℃以下溫水清洗后及時擦干,尤其注意趾縫部位。可外用聯苯芐唑、特比萘芬等抗真菌藥膏,鞋襪需用紫外線或沸水消毒。合并細菌感染時可能出現黃色膿液、皮膚潰爛,需就醫進行細菌培養后針對性用藥。
飲食上減少高糖食物攝入,控制血糖水平有助于抑制真菌繁殖。適量補充維生素B族和鋅元素,增強皮膚屏障功能。避免與他人共用拖鞋、指甲剪等物品,公共浴室建議穿防水拖鞋。運動后及時更換潮濕鞋襪,足部多汗者可外用含明礬的爽身粉。若水泡反復發作超過兩周或出現發熱癥狀,需排查是否合并糖尿病等基礎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