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炎可通過阿莫西林、頭孢克肟、甲硝唑等藥物治療,通常由細菌感染、唾液分泌減少、免疫系統異常、導管阻塞、口腔衛生不良等原因引起。
細菌性涎腺炎需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阿莫西林對鏈球菌和葡萄球菌敏感,頭孢克肟適用于青霉素過敏者,甲硝唑可覆蓋厭氧菌感染。用藥期間需觀察體溫和局部紅腫變化,避免自行調整療程。
咀嚼無糖口香糖或含服維生素C片刺激唾液流動,減少導管淤堵。毛果蕓香堿可作為處方藥物促進腺體分泌,但青光眼患者禁用。每日飲用1.5升水維持體液平衡。
干燥綜合征等自身免疫疾病引發的涎腺炎需使用羥氯喹調節免疫。定期檢測IgG4水平,嚴重病例需聯合小劑量潑尼松,長期用藥者注意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
導管結石導致的炎癥需超聲碎石或內鏡下取石。急性化膿期可經導管灌注生理鹽水沖洗,操作前2小時禁食。反復發作患者建議進行涎腺造影評估結構異常。
使用氯己定含漱液減少口腔細菌負荷,餐后采用巴氏刷牙法清潔。避免高糖飲食防止細菌滋生,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控制血糖。每年進行兩次專業潔牙。
急性期宜選擇流質飲食如南瓜粥、藕粉,避免酸性食物刺激腺體。康復階段增加獼猴桃、藍莓等抗氧化水果攝入。每日用40℃溫水袋熱敷腺體區15分鐘,配合下頜角按摩促進血液循環。保持規律作息,吸煙者需立即戒煙。若出現持續高熱或面部腫脹加劇,需急診排除膿腫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