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酐低可能由肌肉量減少、蛋白質攝入不足、妊娠期生理變化、甲狀腺功能亢進、肝臟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過調整飲食結構、補充營養、治療原發病等方式改善。
1、肌肉量少:
肌酐是肌肉代謝產物,肌肉量不足會導致肌酐生成減少。長期臥床、老年人肌肉萎縮、減肥人群肌肉流失均可能引起肌酐偏低。建議通過抗阻訓練如深蹲、俯臥撐等增加肌肉量,每日保證每公斤體重1.2-1.5克蛋白質攝入。
2、營養不良:
長期低蛋白飲食或消化吸收障礙會影響肌酐合成。素食者、節食人群、慢性胃腸疾病患者易出現這種情況。需增加優質蛋白攝入,如雞蛋、魚肉、乳清蛋白粉,配合維生素B族補充。
3、妊娠反應:
孕婦血容量增加會導致肌酐稀釋性降低,屬于正常生理現象。妊娠中晚期腎小球濾過率升高也會使肌酐值較孕前下降20%-30%。建議定期監測,無需特殊處理。
4、甲亢影響:
甲狀腺激素促進蛋白質分解代謝,甲亢患者常伴肌酐降低。多伴隨心悸、消瘦、手抖等癥狀。需檢測FT3、FT4、TSH確診,使用甲巰咪唑、丙硫氧嘧啶等藥物治療原發病。
5、肝臟異常:
嚴重肝病時肝臟合成肌酸減少,繼而影響肌酐生成。肝硬化患者可能出現肌酐值低于40μmol/L,伴隨黃疸、腹水等癥狀。需保肝治療如水飛薊賓、雙環醇,必要時進行肝移植手術。
日常需保證每日攝入瘦肉150-200克、雞蛋1-2個、豆制品100克,配合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維持肌肉量。長期肌酐偏低合并乏力、水腫等癥狀時,建議完善甲狀腺功能、肝功能、尿常規等檢查。孕婦及老年人出現輕度肌酐降低若無其他異常可定期復查,病理性因素導致的肌酐降低需針對原發病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