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走路不穩可能由肌肉萎縮、關節退化、神經系統病變、視力下降、藥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可通過力量訓練、關節保護、神經康復、視力矯正、藥物調整等方式改善。
隨著年齡增長,骨骼肌質量和力量逐漸流失,下肢肌力減弱直接影響步態穩定性。每周進行2-3次抗阻訓練如靠墻靜蹲、彈力帶抬腿可延緩肌肉退化,蛋白質攝入量需達到1.2-1.5克/公斤體重。
膝關節炎或髖關節病變會導致疼痛性步態異常,關節軟骨磨損使緩沖能力下降。低沖擊運動如游泳、騎自行車可減少關節負荷,氨基葡萄糖和軟骨素補充劑可能緩解癥狀。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或帕金森病會影響運動協調性,表現為步幅縮短、拖步現象。神經傳導檢查可明確診斷,物理治療中的平衡訓練如單腿站立、串聯步行能改善神經肌肉控制。
白內障、青光眼等眼科疾病導致深度知覺障礙,老年人難以準確判斷地面高度變化。定期眼科檢查至關重要,居家環境需保持照明充足,移除地毯等潛在絆倒危險源。
降壓藥、鎮靜劑等可能引起體位性低血壓或嗜睡,增加跌倒風險。建議記錄用藥后身體反應,與醫生討論調整降壓藥如氨氯地平、美托洛爾的用藥方案。
保持規律的有氧運動如快走、太極拳能增強心肺功能和平衡能力,飲食中補充維生素D和鈣質有助于骨骼健康,居家浴室安裝防滑墊、使用助行器等輔助器具可顯著降低跌倒風險。若出現突發性步態改變或頻繁跌倒,需及時排查腦卒中、腰椎管狹窄等急重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