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脫肛可能由慢性便秘、盆底肌松弛、妊娠損傷、直腸脫垂、肛管直腸腫瘤等因素引起,需警惕肛門失禁、直腸潰瘍等并發癥。
1、肛門功能受損:
長期直腸黏膜外翻導致肛門括約肌持續拉伸,肌纖維彈性下降可能引發不完全性肛門失禁。患者表現為氣體或稀便不自主溢出,需進行提肛運動訓練,每日3組每組15次收縮肛門。
2、黏膜潰瘍出血:
暴露在體外的直腸黏膜易受衣物摩擦損傷,形成邊緣不規則的淺表潰瘍。典型癥狀為排便后手紙染血或黏液血便,建議使用溫水坐浴后外涂馬應龍痔瘡膏保護創面。
3、嵌頓壞死風險:
脫出腸管發生嵌頓時,局部靜脈回流受阻可導致黏膜發紺水腫。伴隨劇烈肛門墜脹痛和排便困難,需立即手法復位避免組織壞死,必要時行Altemeier經會陰直腸切除術。
4、繼發感染:
反復脫垂使肛竇腺開口擴張,糞汁逆流可能誘發肛周膿腫。特征性表現為肛門紅腫熱痛伴發熱,確診后需切開引流,術后配合頭孢克肟、甲硝唑等抗生素治療。
5、心理社交障礙:
長期肛門潮濕瘙癢及異味問題,易引發焦慮抑郁情緒。部分患者因頻繁如廁需求回避社交活動,建議聯合認知行為治療改善心理狀態。
日常需增加芹菜、火龍果等高纖維食物攝入,避免久蹲用力排便。凱格爾運動可增強盆底肌力量,游泳和快走等低沖擊運動適合康復期患者。出現直腸全層脫出或持續出血時,應及時就診評估是否需行Delorme黏膜切除術或腹腔鏡直腸固定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