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全流產可能由胚胎發育異常、母體黃體功能不足、子宮解剖結構異常、感染因素、凝血功能障礙等原因引起。
染色體異常是早期流產最常見原因,約占50%-60%。胚胎染色體數目或結構異常可能導致自然淘汰,常見類型包括三體綜合征、單體綜合征等。胚胎質量異常也可能與精子或卵子質量相關。
母體黃體功能不足導致孕酮分泌不足,影響子宮內膜蛻膜化進程。多囊卵巢綜合征、甲狀腺功能異常、未控制的糖尿病等內分泌疾病均可干擾胚胎著床和發育過程。
子宮畸形如縱隔子宮、雙角子宮可能限制胚胎生長空間。子宮肌瘤尤其是黏膜下肌瘤、宮腔粘連、宮頸機能不全等解剖學異常均可增加流產風險。既往宮腔操作史造成的子宮內膜損傷也需考慮。
生殖道感染如衣原體、淋球菌可能引發絨毛膜羊膜炎。TORCH綜合征弓形蟲、風疹病毒等感染可通過胎盤屏障直接影響胚胎發育。嚴重全身感染導致的高熱狀態也可能誘發子宮收縮。
抗磷脂抗體綜合征等獲得性血栓前狀態可造成胎盤微血栓形成。遺傳性易栓癥如蛋白C/S缺乏、凝血因子V Leiden突變等均可能影響胎盤血供,導致胚胎缺血缺氧。
預防不全流產需注意孕前檢查染色體、激素水平和子宮形態,孕期避免接觸致畸物質和感染源。保持適度運動如散步、瑜伽,增加富含葉酸的深綠色蔬菜、動物肝臟攝入。出現陰道流血或腹痛癥狀應及時就醫評估,必要時行超聲檢查明確宮腔內妊娠物殘留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