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病癥可通過心理疏導、認知行為療法、藥物治療、家庭支持、培養興趣愛好等方式治療。疑病癥通常由過度關注健康、焦慮抑郁傾向、社會角色喪失、慢性疾病困擾、神經遞質失衡等原因引起。
專業心理醫生通過傾聽和共情幫助老人建立對疾病的正確認知,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療緩解焦慮情緒。引導老人將注意力從身體不適轉移到生活其他方面,逐步減少反復就醫行為。
通過識別和糾正老人對軀體癥狀的災難化思維,改變過度檢查身體的強迫行為。布置記錄癥狀與情緒關聯的家庭作業,用事實數據證明其擔憂的多余性。
針對伴隨明顯焦慮抑郁癥狀者,可短期使用帕羅西汀、舍曲林等抗抑郁藥物調節神經遞質。嚴重失眠者可配合勞拉西泮等抗焦慮藥物,需嚴格遵醫囑避免依賴。
家屬應避免強化其疾病觀念,不隨意附和不適主訴。通過陪伴散步、共同烹飪等日常互動分散注意力,定期安排家庭聚會重建社會聯結感。
鼓勵參與書法、園藝等低強度活動,通過成就感轉移對軀體癥狀的過度關注。社區老年大學等集體活動能有效改善社交退縮行為。
建議每日保持30分鐘太極拳或散步,飲食增加富含色氨酸的香蕉、小米等食物。臥室使用暖色調燈光營造放松環境,定期監測血壓血糖等基礎指標以建立科學健康觀。癥狀持續加重需精神科專科評估,排除器質性疾病后堅持認知行為訓練6-12個月可獲得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