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重癥肌無力可分為眼肌型、全身型、先天性肌無力綜合征、新生兒暫時性肌無力、快速進展型五種類型。
局限于眼外肌受累,表現為上瞼下垂、復視或眼球活動障礙。該類型占兒童病例的50%以上,多數患兒通過膽堿酯酶抑制劑如溴吡斯的明可改善癥狀,部分病例需聯合糖皮質激素治療。
除眼肌癥狀外,還累及面部、四肢和呼吸肌,可能出現咀嚼困難、表情淡漠、肢體無力等癥狀。該類型可能與胸腺異常有關,需采用免疫球蛋白靜脈注射或胸腺切除術等治療。
由基因突變導致神經肌肉接頭結構異常,出生后即出現喂養困難、哭聲微弱等癥狀。需通過基因檢測確診,治療主要依賴膽堿酯酶抑制劑和支持療法。
母體抗體經胎盤傳遞給胎兒所致,表現為出生后肌張力低下、呼吸淺表。癥狀通常在2-4周內自行緩解,嚴重時需短暫使用呼吸支持和新斯的明治療。
起病急驟且癥狀迅速惡化,常累及呼吸肌導致危象。需緊急進行血漿置換或免疫抑制劑治療,必要時行機械通氣支持。
兒童重癥肌無力的日常管理需注重營養支持,推薦高蛋白飲食如魚肉、雞蛋;適度進行游泳、散步等低強度運動;定期監測肺功能和肌力變化,避免感染等誘發因素。不同類型治療方案差異顯著,需在神經專科醫生指導下制定個體化干預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