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可能導致月經不調,通常由病原體感染、免疫力下降、宮腔操作損傷、鄰近器官炎癥擴散、激素水平紊亂等因素引起,可通過抗感染治療、調節生活方式、物理治療、心理疏導、手術干預等方式改善。
1、感染因素:
盆腔炎多由淋球菌、衣原體、厭氧菌等病原體上行感染導致。炎癥反應會刺激子宮內膜,影響其周期性脫落,表現為經期延長或經量異常。急性期需規范使用頭孢曲松、多西環素、甲硝唑等抗生素控制感染。
2、免疫失衡:
長期熬夜、壓力過大會降低機體免疫力,盆腔防御功能減弱時易誘發慢性炎癥。持續存在的炎性因子可能干擾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導致排卵障礙性月經紊亂。建議保證7小時睡眠,每周進行瑜伽、快走等適度運動。
3、醫源性損傷:
人工流產、宮腔鏡等操作可能破壞宮頸屏障,增加感染風險。術后護理不當可能引發輸卵管粘連,影響子宮內膜血液供應,出現月經周期縮短或點滴出血。術后需遵醫囑使用抗生素,2周內避免盆浴和性生活。
4、鄰近感染:
闌尾炎、腹膜炎等可能通過淋巴系統擴散至盆腔。炎癥波及卵巢時,可能影響卵泡發育和黃體功能,表現為月經稀發或閉經。通常伴隨下腹墜痛、發熱等癥狀,需聯合腹腔鏡探查和抗炎治療。
5、內分泌紊亂:
盆腔炎反復發作可能引起卵巢周圍粘連,干擾激素分泌。雌激素水平波動會導致子宮內膜增生異常,出現經間期出血或月經過多。需檢測性激素六項,必要時補充黃體酮調節周期。
日常需注意經期衛生,選擇純棉透氣內褲并每日更換。飲食可增加深海魚、堅果等抗炎食物攝入,避免生冷辛辣刺激。急性發作期需臥床休息,慢性期可嘗試局部熱敷緩解疼痛。若出現持續發熱或異常陰道流血,建議及時婦科就診評估是否需要腹腔鏡松解術或膿腫引流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