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癌是泌尿系統常見的腫瘤之一。在罕見情況下可自行緩解,切除原發灶后肺內轉移灶縮小或消失。免疫力低下者發病率較高。
【臨床表現與診斷要點】
最常見的是肉眼可見的血尿或顯微鏡下的血尿,次為側腹部疼痛、捫及腫塊和不明原因發熱。有些患者因階段性局部缺血或腎盂受壓發生高血壓或因紅細胞水平增高而產生紅細胞增多癥。腹部B超、CT掃描、尿道靜脈造影、下腔靜脈造影、主動脈造影和選擇性腎動脈造影檢查等可明確腎臟腫瘤的性質、大小范圍,以便手術處置。胸片及骨掃描可排查有無肺及骨轉移。
【防治措施與用藥】
外科根治性手術仍是治療腎癌的惟一有效的手段。然而確診時,25%~57%的患者已有轉移,常見的轉移部位是肺、淋巴結、肝和骨。故輔助性綜合治療,包括化療和放療也是不可少的。Ⅰ期:根治性腎切除術,術后一般無須化療及放療。Ⅱ、Ⅲ期:盡可能行根治性腎切除。術前術后輔以化療,術后行輔助放療。Ⅳ期:主要采用放療及化療。如有可能,行姑息性腎切除術。遠期轉移灶也可行放射治療。復發病例以化療為主,配合放療。腎癌的孤立性轉移灶可行手術治療。
近年來應用天然腫瘤細胞殺傷因子(LAK)+白細胞介素-2(IL-2)治療腎癌取得了較好療效,有效率約35%。重組干擾素α-2a或α-2b自300萬U開始,每周肌內注射3次,以后逐漸增加到900萬U,肌內注射,每周3次,8周為1個療程,療程酌定。此外,尚有干擾素α和γ呈協同作用的報道。干擾素α+氟尿嘧啶[保甲]的有效率約33%。具體方案為氟尿嘧啶0.75g/m2,靜脈滴注,第1~5日;干擾素α-2a或α-2b200萬U,肌注射,第1~5日;28d重復,共用3個周期。注意保護口腔,防止發生口腔潰瘍。
本文摘自化工化學出版社出版,戴德銀、黃茂濤、張德云主編的《常見病用藥及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