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直腸癌的癥狀可能由排便習慣改變、便血、腹痛、體重下降、貧血等原因引起,可通過腸鏡檢查、組織活檢等方式確診。
早期直腸癌患者常出現排便頻率異常,表現為腹瀉與便秘交替發生。腫瘤刺激腸道黏膜可能導致里急后重感,部分患者排便后仍有未排凈感。這種癥狀易與腸易激綜合征混淆,需結合其他表現綜合判斷。
腫瘤表面血管破裂會導致便血,血液多呈暗紅色或與糞便混合。區別于痔瘡的鮮紅色滴血,直腸癌出血量較少但持續存在。部分患者糞便隱血試驗呈陽性,這是篩查的重要指標。
腫瘤生長可引發左下腹隱痛或脹痛,進食后癥狀可能加重。疼痛初期為間歇性,隨著病情進展轉為持續性。約30%患者伴有腸鳴音亢進,體檢可觸及條索狀腫塊。
腫瘤消耗及食欲減退導致體重進行性下降,三個月內減輕超過5%需警惕。貧血常表現為面色蒼白、活動后心悸,與慢性失血及鐵吸收障礙有關。乏力癥狀在午后尤為明顯。
部分患者出現黏液便或糞便變細如鉛筆狀,提示腸腔狹窄。晚期可能出現低位腸梗阻癥狀如嘔吐、腹脹。腫瘤轉移至肝臟時可引起黃疸,但早期轉移較為罕見。
建議40歲以上人群定期進行糞便隱血檢測,高危因素者每3年接受腸鏡檢查。日常飲食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如燕麥、芹菜,限制紅肉及加工肉制品。適度進行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避免久坐超過2小時。出現疑似癥狀時應盡早就診,早期治療5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