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蕁麻疹是一種以反復發作的風團和瘙癢為主要表現的皮膚疾病,病程超過6周,可能由過敏反應、自身免疫異常、感染、物理刺激、精神因素等原因引起。
食物、藥物或環境中的過敏原可能誘發慢性蕁麻疹。常見過敏原包括海鮮、堅果、青霉素等。避免接觸已知過敏原,必要時進行過敏原檢測有助于控制癥狀。
部分患者體內存在針對IgE受體的自身抗體,導致肥大細胞異常活化釋放組胺。這種情況可能與甲狀腺疾病等自身免疫病相關,需進行甲狀腺功能等檢查。
幽門螺桿菌感染、慢性鼻竇炎、牙周炎等慢性感染灶可能通過免疫機制誘發蕁麻疹。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對部分患者癥狀改善明顯。
寒冷、熱、壓力、日光等物理因素可直接刺激皮膚肥大細胞脫顆粒。這類患者需避免相應物理刺激,寒冷性蕁麻疹患者冬季需注意保暖。
長期精神緊張、焦慮可能通過神經內分泌途徑加重蕁麻疹癥狀。保持規律作息、進行瑜伽等放松訓練有助于癥狀緩解。
慢性蕁麻疹患者日常需穿著寬松棉質衣物,避免搔抓;飲食宜清淡,減少攝入含組胺高的食物如腌制食品、發酵食品;適度進行游泳、散步等低強度運動;洗澡水溫不宜過高,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浴用品;癥狀持續或加重時需及時就醫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