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可通過主動免疫接種、高危人群篩查、抗體水平檢測、母嬰阻斷、暴露后預防等方式預防感染。乙肝病毒感染可能由血液傳播、性接觸傳播、母嬰垂直傳播、醫源性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引起。
1、主動免疫接種:
健康成年人建議完成三針乙肝疫苗接種程序,接種后可刺激機體產生保護性抗體。接種部位選擇上臂三角肌肌內注射,全程接種后抗體陽性率可達95%以上。未完成全程接種者需補種剩余劑次。
2、高危人群篩查:
醫務人員、血液透析患者、靜脈藥癮者等高風險群體需定期檢測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者需進一步檢查肝功能與病毒載量。家庭成員中有乙肝攜帶者時,其他成員應進行血清學篩查。
3、抗體水平檢測:
接種疫苗后1-2個月應檢測乙肝表面抗體滴度。抗體水平低于10mIU/ml需加強免疫接種。特殊職業人群建議每3-5年復查抗體水平。免疫功能低下者抗體維持時間可能縮短。
4、母嬰阻斷:
乙肝表面抗原陽性孕婦需在孕期檢測病毒載量。新生兒出生后12小時內需接種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實施規范阻斷措施可使母嬰傳播率降至5%以下。哺乳期母親乳頭皸裂時應暫停母乳喂養。
5、暴露后預防:
發生乙肝病毒暴露后24小時內注射免疫球蛋白。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乙肝疫苗首劑。暴露后預防需在專業機構完成風險評估。傷口接觸污染物后應立即用流動水沖洗。
日常飲食建議增加優質蛋白攝入如魚肉蛋奶,避免酒精減輕肝臟負擔。保持規律作息與適度運動有助于增強免疫功能。接種疫苗后需觀察30分鐘有無過敏反應,接種部位避免沾水24小時。醫務人員處理銳器時需嚴格執行標準預防措施,普通人群應避免與他人共用剃須刀等個人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