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痔瘡的癥狀可能由肛門靜脈曲張、長期便秘、妊娠腹壓增高、盆腔腫瘤壓迫、門靜脈高壓等因素引起,常見表現為便血、肛門瘙癢、腫物脫出、排便疼痛、黏液分泌增多等。
1、便血:排便時無痛性出血是內痔典型癥狀,血液呈鮮紅色附著于糞便表面或滴落。出血量與靜脈叢充血程度相關,長期慢性失血可能導致貧血。避免久坐久站、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可減輕癥狀。
2、肛門瘙癢:直腸黏膜分泌的黏液刺激肛周皮膚引發瘙癢,夜間癥狀可能加重。保持肛周清潔干燥,使用溫水坐浴可緩解不適。需與真菌感染、寄生蟲病等引起的瘙癢鑒別。
3、腫物脫出:Ⅱ度以上內痔排便時痔核脫出肛門外,初期可自行回納,后期需手動復位。每日練習提肛運動增強括約肌功能,脫出時及時清潔復位避免嵌頓。
4、排便疼痛:痔核充血水腫或發生血栓時出現灼痛感,排便后持續數小時。疼痛劇烈者可短期使用對乙酰氨基酚,但需排除肛裂、膿腫等疾病。
5、黏液分泌:直腸黏膜受刺激產生過量黏液,導致肛門潮濕及濕疹風險增高。穿透氣棉質內褲,避免辛辣食物刺激可減少分泌。
調整飲食結構增加全谷物、綠葉蔬菜攝入量,每日飲水量保持在2000ml以上。規律進行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促進腸道蠕動,便后使用智能馬桶蓋溫水沖洗代替廁紙摩擦。癥狀持續加重或出現貧血、嵌頓等情況需及時至肛腸科就診,必要時考慮膠圈套扎術或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