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道癌的診斷需結合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及病理活檢,常見診斷方法包括婦科檢查、陰道鏡檢查、影像學評估、腫瘤標志物檢測和組織病理學確診。
婦科雙合診或三合診可觸及陰道壁腫塊,觀察病灶位置、大小及與周圍組織關系。早期可能表現為陰道黏膜粗糙或接觸性出血,晚期可見菜花樣腫物伴壞死。檢查時需注意宮頸、宮旁及盆腔淋巴結是否受累。
通過醋酸染色和碘試驗識別異常上皮區(qū)域,在可疑部位進行靶向活檢。典型表現包括醋酸白上皮、點狀血管和鑲嵌樣改變。該檢查對陰道上皮內瘤變VaIN的早期篩查具有重要價值。
盆腔MRI可清晰顯示腫瘤浸潤深度及周圍器官侵犯情況,CT用于評估遠處轉移。PET-CT對淋巴結轉移檢出率優(yōu)于常規(guī)影像,分期準確率達85%以上。影像學分期依據FIGO標準執(zhí)行。
SCC抗原對鱗癌監(jiān)測敏感性約60%,CA125在腺癌中可能升高。標志物水平與腫瘤負荷相關,術后隨訪中持續(xù)升高提示復發(fā)風險。需結合其他檢查排除假陽性。
活檢標本需經HE染色和免疫組化檢查,鱗癌表達p40和CK5/6,腺癌需鑒別原發(fā)灶與轉移灶。分子檢測可發(fā)現HPV16/18感染,指導靶向治療選擇。病理報告應包含分化程度和脈管浸潤情況。
確診后需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早期患者可選擇手術切除,中晚期建議放化療聯合治療。日常保持外陰清潔,避免使用刺激性洗劑,治療后定期隨訪監(jiān)測HPV感染狀態(tài)。適當補充硒元素和維生素E可能輔助提升免疫力,康復期可進行凱格爾運動改善盆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