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炎癥可通過非甾體抗炎藥、糖皮質激素、抗生素、免疫抑制劑、抗組胺藥等方式干預。炎癥通常由感染、創傷、自身免疫反應、過敏、代謝異常等因素引起。
1、非甾體抗炎藥:布洛芬、阿司匹林、塞來昔布等藥物通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減輕紅腫熱痛。這類藥物適用于骨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等非感染性炎癥,長期使用需監測胃腸道及腎功能。
2、糖皮質激素:潑尼松、地塞米松、氫化可的松具有強效抗炎作用,可抑制多種炎癥介質釋放。主要用于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警惕骨質疏松和血糖升高風險。
3、抗生素:阿莫西林、頭孢呋辛、左氧氟沙星針對細菌感染引發的炎癥,通過殺滅病原體控制感染灶。使用前需明確病原菌類型,避免濫用導致耐藥性。
4、免疫抑制劑:甲氨蝶呤、環孢素、來氟米特適用于慢性炎癥性疾病,通過調節免疫細胞功能減輕組織損傷。治療期間需定期檢測血常規和肝腎功能。
5、抗組胺藥:氯雷他定、西替利嗪、苯海拉明能阻斷組胺受體,緩解過敏性鼻炎、蕁麻疹等IgE介導的炎癥反應。常見副作用包括嗜睡和口干。
炎癥治療期間建議增加ω-3脂肪酸攝入如深海魚、亞麻籽,避免高糖高脂飲食加重炎癥反應。適度進行游泳、瑜伽等低沖擊運動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環,急性期應保持患處制動。長期用藥者需定期復查炎癥指標,出現發熱持續不退或關節畸形時應及時就醫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