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大便失禁可能由盆底肌損傷、分娩創傷、神經損傷、慢性便秘、肛腸疾病等原因引起。
1、盆底肌損傷:妊娠期子宮增大和分娩過程中,盆底肌肉群過度拉伸可能導致肌纖維斷裂或松弛。這類損傷會減弱肛門括約肌的控便能力,產后可通過凱格爾運動、電刺激療法進行康復訓練,生物反饋治療也能幫助恢復肌肉協調性。
2、分娩創傷:自然分娩時,會陰側切或嚴重撕裂可能直接損傷肛門括約肌復合體。Ⅲ-Ⅳ度會陰裂傷患者需在產后6個月內接受括約肌修補術,同時配合肛門收縮訓練和溫水坐浴促進愈合。
3、神經損傷:產程延長或器械助產可能壓迫陰部神經,導致直腸感覺減退。這種情況需要神經電生理檢查確診,治療包括甲鈷胺營養神經、低頻脈沖電刺激,嚴重者需進行骶神經調節手術。
4、慢性便秘:產后激素變化和膳食纖維攝入不足易引發便秘,長期用力排便會導致直腸黏膜脫垂。增加火龍果、燕麥等膳食纖維攝入,養成定時排便習慣,必要時使用乳果糖緩解癥狀。
5、肛腸疾病:既往存在的痔瘡、直腸脫垂可能在產后加重癥狀。這類患者需進行肛門指診和腸鏡檢查,輕度脫垂可采用硬化劑注射,重度需行Altemeier手術或Delorme手術。
產后飲食應增加山藥、小米等健脾食材,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天進行30分鐘快走或瑜伽改善腸道蠕動;保持會陰清潔干燥,使用產褥墊防止皮膚浸漬。癥狀持續超過3個月需到肛腸??七M行肛門測壓和超聲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