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癇前期需通過血壓監測、尿蛋白檢測及臨床癥狀綜合判斷。妊娠20周后出現血壓≥140/90mmHg且伴隨尿蛋白≥0.3g/24小時或隨機尿蛋白+,或出現血小板減少、肝功能異常、腎功能損害、肺水腫、視覺障礙等癥狀即可確診。
一、血壓與尿蛋白檢測:
確診子癇前期的核心指標為血壓升高和蛋白尿。孕婦需定期測量血壓,若收縮壓≥140mmHg或舒張壓≥90mmHg,且間隔4小時以上兩次測量均超標,需警惕。24小時尿蛋白定量≥0.3g或隨機尿蛋白試紙檢測呈陽性+時,提示腎臟受損。部分患者可能僅表現為血壓升高而無蛋白尿,稱為非蛋白尿性子癇前期,需結合其他器官功能評估。
二、器官功能損害評估:
子癇前期可能累及多系統。血液檢查發現血小板計數<100×10?/L、血清轉氨酶升高至正常值2倍以上,或血肌酐>1.1mg/dL,均提示病情進展。患者可能出現持續性頭痛、視物模糊、上腹疼痛等神經系統或肝臟受累表現。若出現肺水腫或新發腦功能異常,則可能已發展為重度子癇前期或子癇。
三、特殊檢查與鑒別診斷:
對于疑似病例,需進行超聲多普勒監測子宮動脈血流阻力,若出現臍動脈舒張期血流缺失或反向,提示胎盤灌注不足。此外需與妊娠期慢性高血壓、腎臟疾病等鑒別,后者通常在孕前已存在相關病史。對于高風險孕婦如初產婦、多胎妊娠、既往子癇前期史,孕早期可聯合胎盤生長因子PlGF和可溶性fms樣酪氨酸激酶-1sFlt-1檢測進行預測。
確診后需立即啟動干預措施。輕度患者可門診隨訪,每日監測血壓及胎動,限制鈉鹽攝入并保證蛋白質補充,建議選擇魚類、豆制品等優質蛋白。重度患者需住院治療,絕對臥床休息,避免強光噪音刺激,必要時使用硫酸鎂預防抽搐。妊娠34周前若病情穩定可嘗試期待治療,但出現胎盤早剝、HELLP綜合征等嚴重并發癥時需終止妊娠。產后仍需持續監測血壓至6周,約20%患者產后血壓仍可能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