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炎可通過溫水坐浴、抗生素治療、局部藥膏涂抹、手術治療、飲食調整等方式治療。肛周炎通常由細菌感染、局部衛生不良、免疫力低下、肛門損傷、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溫水坐浴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肛周炎癥和疼痛。每日2-3次,每次15-20分鐘,水溫控制在40℃左右。坐浴后保持肛周干燥,避免摩擦刺激。
肛周炎可能與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細菌感染有關,通常表現為紅腫熱痛、分泌物增多等癥狀。口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頭孢克肟、左氧氟沙星可控制感染。
外用紅霉素軟膏、莫匹羅星軟膏等抗菌藥膏直接作用于患處。使用前需清潔肛周,薄涂于紅腫區域,每日2-3次。合并瘙癢時可短期使用氫化可的松軟膏。
形成肛周膿腫需行切開引流術,慢性肛周炎反復發作可考慮肛瘺切除術。術后需每日換藥,配合紅外線照射促進創面愈合,恢復期約2-4周。
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如燕麥、火龍果、芹菜,每日飲水2000ml以上。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排便通暢。合并糖尿病者需嚴格控制血糖。
肛周炎患者應選擇透氣棉質內褲,排便后使用無酒精濕巾清潔。避免久坐久站,每日進行提肛運動。急性期暫停騎自行車等壓迫肛周的活動,癥狀持續超過1周或出現發熱需及時就醫。長期反復發作需排查克羅恩病等基礎疾病,必要時進行腸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