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導管癌是一種起源于涎腺導管上皮的惡性腫瘤,可能與長期吸煙、放射線暴露、EB病毒感染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無痛性腫塊、面部神經麻痹、潰瘍出血等癥狀。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等綜合手段。
涎腺導管癌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長期吸煙會刺激涎腺導管黏膜,增加基因突變風險。放射線暴露可導致DNA損傷,EB病毒感染與特定亞型腫瘤相關。遺傳因素如BRCA2基因突變可能增加患病概率,慢性炎癥刺激也是潛在誘因。
早期多表現為涎腺區域無痛性硬結,隨著腫瘤進展可能出現面部感覺異常或運動障礙。腫瘤侵犯周圍神經時引發頑固性疼痛,晚期可見皮膚潰瘍伴惡臭分泌物。約20%患者出現頸淋巴結轉移,遠處轉移常見于肺部和骨骼。
超聲檢查可初步評估腫塊性質,CT或MRI能明確腫瘤范圍及周圍組織浸潤情況。細針穿刺活檢是確診的金標準,免疫組化檢測AR、HER2等標志物有助于分型。全身PET-CT用于評估轉移灶,唾液腺造影已較少使用。
根治性切除術是主要治療手段,包括腮腺全切除+面神經解剖。頜下腺腫瘤需行頸淋巴結清掃,晚期病例可能需聯合頜骨切除。術中冰凍切片確保切緣陰性,缺損較大時采用胸鎖乳突肌皮瓣修復。術后并發癥包括涎瘺、Frey綜合征等。
放射治療適用于高危病例或切緣陽性者,調強放療可減少耳毒性。化療方案多采用順鉑+5-FU組合,靶向治療如拉帕替尼對HER2陽性型有效。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正在臨床試驗階段,疼痛管理需阿片類藥物階梯治療。
術后需保持術區清潔干燥,避免辛辣食物刺激唾液分泌。康復期進行面部肌肉功能訓練,定期復查頸部超聲和胸部CT。飲食建議高蛋白、高維生素流質,逐步過渡到軟食。適度有氧運動增強免疫力,心理支持有助于改善生存質量,出現新發腫塊或疼痛加劇需立即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