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化癌可通過手術切除、靶向治療、免疫治療、放化療、綜合治療等方式干預。其治愈率與分期密切相關,通常由腫瘤侵襲深度、淋巴結轉移、遠處擴散、病理分級、基因突變等因素決定。
1、早期局限:I期患者腫瘤局限于原發部位,未侵犯周圍組織或淋巴結。根治性手術聯合術后輔助治療可使5年生存率達60%-80%,推薦腹腔鏡手術或機器人輔助手術。
2、局部進展:II期出現區域淋巴結轉移但無遠處擴散。需采用新輔助化療縮小腫瘤后行擴大切除術,常用藥物包括紫杉醇、順鉑、卡培他濱,配合調強放療可提升局部控制率。
3、中晚期治療:III期存在廣泛淋巴結浸潤,需多學科協作。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帕博利珠單抗聯合FOLFOX方案化療,部分患者仍有機會獲得病理完全緩解。
4、晚期管理:IV期以全身治療為主,針對HER2陽性者可選用曲妥珠單抗,存在BRCA突變時奧拉帕尼可延長無進展生存期。疼痛控制需聯合嗎啡與加巴噴丁。
5、復發監測:完成初始治療后每3個月復查腫瘤標志物,每年進行PET-CT評估。出現骨轉移時采用唑來膦酸聯合局部放療,腦轉移需考慮全腦放療或立體定向放射外科。
規范化的營養支持需保證每日每公斤體重1.5克蛋白質攝入,優先選擇魚肉、蛋清、乳清蛋白。有氧運動建議每周150分鐘快走或游泳,抗阻訓練每周2次。心理干預可采用正念減壓療法,疼痛評分≥4分時需調整鎮痛方案。治療期間每2周監測血常規和肝腎功能,出現III度骨髓抑制需暫停化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