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腎積水可能由先天性輸尿管狹窄、膀胱輸尿管反流、尿路結石、神經源性膀胱、泌尿系統腫瘤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現為腹部腫塊、排尿異常、反復尿路感染、生長發育遲緩、高血壓等癥狀。
1、腹部腫塊:患兒單側或雙側腰部可觸及無痛性包塊,觸診質地中等偏硬。腫塊大小與積水程度相關,輕度積水可能僅超聲檢出,重度積水可導致腹部膨隆。伴隨癥狀包括食欲減退、嘔吐等消化道壓迫表現。
2、排尿異常:表現為尿頻尿急與排尿困難交替出現。輸尿管梗阻時出現少尿或無尿,膀胱頸梗阻表現為排尿中斷、尿線細弱。部分患兒出現夜間遺尿,可能與腎臟濃縮功能受損有關。
3、反復感染:泌尿系統梗阻易繼發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細菌感染。臨床表現為反復發熱、排尿哭鬧、尿液渾濁。實驗室檢查可見尿白細胞升高,嚴重者出現膿尿或血尿。
4、發育遲緩:長期腎積水影響營養吸收和代謝功能,表現為體重增長緩慢、身高低于同齡標準。慢性腎功能不全可導致貧血、骨代謝異常,出現面色蒼白、肋骨串珠等體征。
5、繼發高血壓:腎實質受壓導致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激活,血壓升高以舒張壓為主。患兒可能出現頭痛、視物模糊,眼底檢查可見動脈變細。血壓波動與積水程度呈正相關。
日常護理需保證每日飲水量1000-1500毫升,分次飲用避免短時間內大量攝入。飲食選擇低鹽優質蛋白,如魚肉、雞胸肉、豆腐等,限制腌制食品。適度進行散步、游泳等低強度運動,避免腹部撞擊類活動。定期監測尿量、體溫及血壓變化,記錄排尿頻率和尿液性狀。就醫指征包括持續發熱超過38.5℃、24小時尿量少于300毫升、出現肉眼血尿或劇烈腹痛。超聲檢查建議每3-6個月復查,動態評估腎盂分離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