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盤植入可通過超聲檢查、磁共振成像、血清標志物檢測、臨床表現評估及產后病理檢查確診。診斷方法主要有超聲特征觀察、磁共振軟組織分辨、血清β-hCG監測、出血量評估及組織病理分析。
1、超聲檢查:
經陰道或腹部超聲是首選篩查手段,特征包括胎盤后間隙消失、子宮肌層變薄或中斷、胎盤內血流信號異常增多。彩色多普勒能顯示胎盤與子宮壁間豐富血流,三維超聲可立體評估植入范圍。超聲檢查無創且可重復,但對操作者經驗要求較高。
2、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對軟組織分辨率高,能清晰顯示胎盤侵入子宮肌層的深度和范圍。T2加權像上可見胎盤與子宮壁分界不清,子宮肌層正常低信號帶中斷。磁共振尤其適用于后壁胎盤、肥胖孕婦等超聲診斷困難病例,但費用較高且檢查時間長。
3、血清標志物:
血清β-hCG水平異常升高可能提示胎盤植入,妊娠相關血漿蛋白APAPP-A水平降低也有參考價值。這些標志物需結合影像學檢查綜合判斷,單獨檢測特異性不足,多用于高風險孕婦的輔助監測。
4、臨床評估:
孕期出現無痛性陰道流血、子宮輪廓異常等情況應警惕。分娩時胎盤滯留、難以剝離伴大量出血是典型表現。既往剖宮產史、前置胎盤孕婦需重點監測,這類人群發生胎盤植入的概率可達10%-25%。
5、病理檢查:
產后通過病理組織學檢查可確診,鏡下可見絨毛組織直接侵入子宮肌層而無蛻膜阻隔。對于保守治療患者,病理檢查能明確病灶是否完全清除。但該方法屬于有創檢查,僅適用于已娩出胎盤或手術切除標本的最終診斷。
確診胎盤植入后應限制劇烈活動并加強產前監測,建議選擇有搶救條件的醫院分娩。孕期可適當增加富含鐵和蛋白質的食物如瘦肉、動物肝臟、深綠色蔬菜,預防貧血。避免增加腹壓的動作,出現陰道流血或腹痛需立即就醫。產后注意觀察惡露量和子宮復舊情況,按醫囑進行隨訪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