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可通過蒙脫石散、口服補液鹽、益生菌等方式治療。腹瀉通常由腸道感染、食物不耐受、藥物副作用、腸易激綜合征、炎癥性腸病等原因引起。
1、腸道感染:細菌或病毒感染是急性腹瀉的常見原因,可能與進食不潔食物、接觸病原體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水樣便、腹痛等癥狀。治療需針對病原體選擇藥物,細菌性感染可選用諾氟沙星,病毒性感染以對癥治療為主。
2、食物不耐受:乳糖不耐受或麩質過敏可能導致慢性腹瀉,與消化酶缺乏或免疫反應有關。回避過敏原、選擇無乳糖奶粉等替代品可改善癥狀,必要時補充乳糖酶制劑。
3、藥物副作用:抗生素相關性腹瀉與腸道菌群失衡相關,廣譜抗生素使用后易發生。停用致病藥物后,采用布拉氏酵母菌等益生菌恢復微生態平衡,嚴重時需更換抗生素種類。
4、腸易激綜合征:功能性腸病引發的腹瀉與內臟高敏感性相關,常伴隨腹脹、排便急迫感。調節飲食纖維攝入量,低FODMAP飲食可減輕癥狀,必要時使用洛哌丁胺緩解腹瀉。
5、炎癥性腸病:克羅恩病或潰瘍性結腸炎導致的腹瀉與腸道黏膜損傷有關,可能出現血便、體重下降。需長期使用美沙拉嗪控制炎癥,重度活動期需采用糖皮質激素沖擊治療。
腹瀉期間需保持清淡飲食,選擇米粥、饅頭等低渣食物,避免高脂高纖維飲食。適當補充含鉀、鈉的電解質溶液預防脫水,恢復期逐步增加酸奶、香蕉等富含益生菌和鉀的食物。癥狀持續超過48小時或出現發熱、血便時需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