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治療方案需根據分期決定,早期以手術為主,中晚期常需術前化療。主要影響因素包括腫瘤分期、病理類型、患者身體狀況。
1、早期胃癌:
腫瘤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層時,直接手術切除是首選方案。此時淋巴結轉移率低于5%,根治性切除術可實現90%以上的5年生存率。典型術式包括內鏡下黏膜切除術、腹腔鏡輔助遠端胃切除術。
2、局部進展期:
腫瘤侵犯肌層或存在區域淋巴結轉移時,推薦新輔助化療后手術。含奧沙利鉑或紫杉醇的化療方案可縮小腫瘤體積,提高R0切除率。臨床數據顯示術前化療能使腫瘤降期率達40-60%。
3、轉移性胃癌:
已發生遠處轉移者以全身化療為主,手術僅用于解除梗阻或出血。常用方案包含替吉奧膠囊聯合順鉑,或曲妥珠單抗靶向治療HER2陽性患者。這類患者中位生存期約12個月。
4、病理類型影響:
印戒細胞癌等特殊類型對化療敏感性差,更傾向早期手術。而腸型腺癌對ECF方案表柔比星+順鉑+氟尿嘧啶反應較好,可優先考慮新輔助治療。
5、患者評估:
心肺功能儲備不足的高齡患者可能無法耐受聯合治療。需通過ECOG評分和營養風險評估,選擇姑息性手術或單純化療等個體化方案。
治療期間需保證每日每公斤體重30千卡熱量攝入,優先選擇高蛋白流質飲食。術后康復期建議分6-8次少量進食,避免傾倒綜合征。可進行低強度有氧運動如步行,每周累計150分鐘以改善免疫功能。定期監測血紅蛋白、前白蛋白等營養指標,化療患者每周期前需評估骨髓儲備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