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骨骺損傷屬于特殊類型的骨折。骨骺是兒童骨骼生長的關鍵部位,損傷可能影響骨骼發育,需及時就醫評估。
1、骨骺損傷的特點:
骨骺位于長骨兩端,由軟骨構成,負責骨骼縱向生長。損傷多發生于5-16歲兒童,常見于膝關節、踝關節等部位。根據Salter-Harris分型可分為五類:Ⅰ型為單純骨骺分離;Ⅱ型涉及干骺端骨折;Ⅲ型累及關節面;Ⅳ型貫穿骨骺、骺板和干骺端;Ⅴ型為骺板壓縮性損傷。其中Ⅰ、Ⅱ型預后較好,Ⅳ、Ⅴ型可能造成生長障礙。
2、與普通骨折的區別:
普通骨折指骨皮質和骨小梁的連續性中斷,而骨骺損傷特指生長板區域的損害。X線檢查可能顯示骨骺增寬或移位,部分類型需MRI明確診斷。治療需考慮損傷類型和患兒年齡,手法復位要求更高精度,避免粗暴操作加重骺板損傷。部分病例需手術固定,使用克氏針或螺釘時應避開生長活躍區。
3、預后與注意事項:
及時規范治療下多數患兒可恢復正常生長。傷后需定期隨訪至骨骼成熟,監測肢體長度差異和成角畸形。恢復期應避免劇烈運動,補充富含鈣質和維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深綠色蔬菜。物理治療可改善關節活動度,游泳等非負重運動有助于功能康復。若出現雙下肢不等長超過2厘米或成角畸形超過15度,可能需骨骺阻滯術或截骨矯形。
日常護理需注意保護受傷部位,使用支具或石膏期間保持皮膚清潔干燥。觀察肢體遠端血液循環和感覺運動功能,出現腫脹加劇或麻木需及時復診。心理上避免過度保護,鼓勵患兒參與適齡活動。飲食建議增加蛋白質攝入如魚肉、豆制品,配合適量曬太陽促進鈣吸收。康復訓練應在專業指導下循序漸進,避免過早負重導致二次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