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斑狼瘡可通過免疫調節治療、糖皮質激素應用、抗瘧藥物使用、生物靶向治療、血漿置換等方式治療。紅斑狼瘡通常由遺傳因素、雌激素水平異常、紫外線暴露、病毒感染、自身抗體產生等原因引起。
1、免疫調節:
羥氯喹通過抑制Toll樣受體信號通路調節免疫反應,硫唑嘌呤干擾DNA合成抑制淋巴細胞增殖,霉酚酸酯選擇性阻斷T/B細胞增殖?;颊咝瓒ㄆ诒O測血常規及肝腎功能。
2、激素控制:
潑尼松通過抑制NF-κB通路減輕炎癥反應,甲潑尼龍沖擊治療用于急性狼瘡腎炎,地塞米松適用于嚴重血小板減少。長期使用需配合鈣劑預防骨質疏松。
3、靶向干預:
貝利尤單抗靶向BAFF分子抑制B細胞活化,利妥昔單抗清除CD20陽性B細胞,阿巴西普調節T細胞共刺激信號。治療前需篩查乙肝及結核感染。
4、病理管理:
狼瘡腎炎可能與免疫復合物沉積、補體激活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蛋白尿、血肌酐升高等癥狀。環磷酰胺沖擊聯合血漿置換可用于Ⅳ型腎炎。
5、光敏防護:
皮膚型紅斑狼瘡與紫外線誘導細胞凋亡、干擾素分泌增加有關,常出現蝶形紅斑、光敏性皮疹。建議使用SPF50+物理防曬霜,避免10-16點戶外活動。
日常需保持低鹽優質蛋白飲食,推薦三文魚、雞胸肉等抗炎食物;選擇游泳、瑜伽等低強度運動;每月監測抗dsDNA抗體和補體C3水平;育齡期女性需在病情穩定6個月后計劃妊娠。出現持續發熱、神經系統癥狀或血尿時應立即就診風濕免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