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內感染可通過抗生素治療、支持療法、手術清宮、監測胎兒狀況、預防并發癥等方式治療。宮內感染通常由細菌上行感染、胎膜早破、生殖道炎癥、醫源性操作、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治療:細菌感染是宮內感染最常見原因,需根據病原體選擇敏感抗生素。常用藥物包括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克林霉素等,療程需覆蓋厭氧菌和需氧菌。治療期間需監測體溫、血象及炎癥指標變化。
2、支持療法: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對重癥患者尤為重要。靜脈補液可糾正脫水,退熱藥物控制體溫,必要時給予吸氧。臥床休息有助于減少宮縮,降低早產風險。
3、手術清宮:當感染源為殘留胎盤組織時需行清宮術。宮腔鏡下清宮能精準清除感染灶,傳統刮宮術適用于急診情況。術后需繼續抗生素治療直至炎癥完全控制。
4、監測胎兒狀況:持續胎心監護評估胎兒安危,超聲檢查觀察羊水量及胎兒生長。孕周≥34周可考慮終止妊娠,不足34周需權衡促胎肺成熟與感染風險。
5、預防并發癥:控制感染擴散可降低膿毒血癥風險。盆腔膿腫需穿刺引流,嚴重子宮感染可能需子宮切除術。產后密切觀察產褥感染征象。
患者應保持外陰清潔,避免盆浴和性生活。高蛋白飲食如魚肉、雞蛋有助于恢復,適量散步促進惡露排出。出現持續發熱或腹痛加重需立即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