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失代償期可能由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膽汁淤積、藥物損傷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抗病毒治療、戒酒、營養支持、利尿劑應用、肝移植等方式治療。
1、病毒性肝炎: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主要病因,與免疫系統攻擊肝細胞有關,表現為腹水、黃疸等癥狀。治療需長期服用恩替卡韋、替諾福韋等抗病毒藥物,配合定期肝功能監測。
2、酒精性肝病:長期過量飲酒導致肝細胞壞死,可能伴隨食管靜脈曲張出血。戒酒是核心措施,需補充維生素B族及葉酸,嚴重時需進行門體靜脈分流術。
3、代謝性因素:非酒精性脂肪肝發展為肝硬化后,與胰島素抵抗相關。控制血糖血脂是關鍵,建議采用地中海飲食,每周進行150分鐘有氧運動。
4、膽汁淤積: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等疾病引發膽管損傷,常見皮膚瘙癢、骨質疏松。熊去氧膽酸可改善膽汁排泄,嚴重病例需行膽管引流術。
5、藥物毒性:對乙酰氨基酚過量或抗結核藥物導致肝衰竭,需立即停用肝損藥物。N-乙酰半胱氨酸可用于解毒,合并肝性腦病時需限制蛋白質攝入。
日常需嚴格限制鈉鹽攝入至每日2克以下,優先選擇魚肉、豆腐等優質蛋白。監測體重變化與下肢水腫程度,避免進食堅硬粗糙食物以防消化道出血。每日進行30分鐘步行訓練改善循環功能,出現意識模糊或嘔血需急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