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腸炎可能由感染性因素、免疫異常、藥物刺激、缺血性損傷、放射性損傷等原因引起,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發熱、便血、體重下降等癥狀。
1、感染因素:細菌、病毒或寄生蟲感染是常見誘因,志賀菌、輪狀病毒、阿米巴原蟲等病原體直接損傷腸黏膜。典型癥狀包括水樣便或膿血便,伴隨里急后重感。治療需根據病原體選擇諾氟沙星、蒙脫石散、甲硝唑等藥物,同時補充電解質溶液。
2、免疫異常: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導致持續炎癥反應,可能與遺傳易感性相關。特征性表現為黏液膿血便、持續性腹痛,腸鏡檢查可見黏膜糜爛。需使用美沙拉嗪、潑尼松、英夫利昔單抗等控制免疫反應。
3、藥物損傷: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抗生素等可能破壞腸道屏障功能。臨床可見痙攣性腹痛伴黑便,內鏡下顯示多發性潰瘍。需立即停用致病藥物,配合硫糖鋁、益生菌修復黏膜。
4、缺血改變:腸系膜血管栓塞或低灌注導致腸壁缺氧壞死,常見于房顫、動脈硬化患者。突發劇烈腹痛后出現血性腹瀉,CT血管成像可確診。輕者用低分子肝素抗凝,重者需腸切除吻合術。
5、放射損傷:盆腔放療后6-24個月可能出現放射性腸炎,與電離輻射破壞細胞增殖有關。表現為腹瀉、腸梗阻癥狀,腸鏡下可見黏膜蒼白脆性增加。治療采用高壓氧艙、谷氨酰胺制劑,狹窄段需行腸造口術。
日常需采用低渣飲食避免粗纖維刺激,急性期選擇米湯、蒸蛋等流質。恢復期逐步增加三文魚、香蕉等富含ω-3和鉀的食物。保持每日30分鐘步行促進腸蠕動,監測排便頻率與性狀變化。出現持續高熱、劇烈腹痛或血便量超過50ml/次需急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