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爛型腳氣可能由真菌感染、足部多汗、皮膚屏障受損、糖尿病、免疫低下等因素引起,可通過抗真菌治療、保持干燥、穿透氣鞋襪、控制血糖、增強免疫力等方式改善。
1、真菌感染:
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等皮膚癬菌侵入角質層引發感染,表現為趾縫浸漬發白、表皮脫落伴糜爛滲出。需外用聯苯芐唑乳膏、特比萘芬噴霧或口服伊曲康唑抗真菌治療。
2、足部多汗:
汗液浸泡使角質層軟化,破壞皮膚屏障功能。建議每日用5%明礬溶液泡腳,選擇吸濕排汗的棉質襪子,避免穿膠鞋等密閉鞋履。
3、皮膚損傷:
搔抓或摩擦導致表皮破損,加速真菌定植。處理時需先使用3%硼酸溶液濕敷收斂創面,再涂抹莫匹羅星軟膏預防細菌感染。
4、糖尿病因素:
血糖升高導致末梢循環障礙和神經病變,可能引發足部感覺減退、反復潰瘍等癥狀。需監測糖化血紅蛋白,聯合使用甲鈷胺改善神經代謝。
5、免疫低下:
HIV感染或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人群易出現頑固性糜爛,伴隨甲板增厚、全身皮疹等癥狀。建議定期檢測CD4細胞計數,必要時靜脈輸注兩性霉素B。
日常需將鞋襪用60℃以上熱水燙洗,避免與他人共用修腳工具。飲食可增加富含鋅的海產品和維生素B族谷物,促進皮膚修復。運動后立即清潔足部,趾縫部位需用吹風機低溫檔徹底烘干。糖尿病患者應每年進行足底壓力檢測,出現化膿性感染需急診清創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