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炎癥可能通過神經炎癥反應、β淀粉樣蛋白沉積、tau蛋白異常磷酸化、血腦屏障損傷、腸道菌群失調等機制增加阿爾茨海默癥風險。控制炎癥可通過飲食調節、規律運動、壓力管理、藥物治療、免疫調節等方式干預。
1、神經炎癥反應:小膠質細胞過度激活釋放促炎因子,導致神經元損傷。建議增加深海魚類、漿果類等抗炎食物攝入,每周進行3次有氧運動。慢性炎癥狀態下,白細胞介素-6和腫瘤壞死因子-α水平升高可能加速認知衰退。
2、β淀粉樣蛋白沉積:炎癥微環境促進β分泌酶活性,增加Aβ42寡聚體形成。采用地中海飲食模式,多攝入橄欖油、堅果等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C反應蛋白持續升高者可能出現記憶力減退、空間定向障礙等早期癥狀。
3、tau蛋白異常磷酸化:炎癥因子激活糖原合成酶激酶-3β,導致神經纖維纏結。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清除腦內代謝廢物,練習正念冥想可降低皮質醇水平。部分患者伴隨腦脊液中磷酸化tau蛋白水平升高和腦萎縮影像學表現。
4、血腦屏障損傷:炎癥介質破壞緊密連接蛋白,使外周免疫細胞侵入腦實質。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使用阿司匹林、塞來昔布等抗炎藥物需遵醫囑。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異常可能導致腦微出血和認知功能進行性下降。
5、腸道菌群失調:腸漏癥使脂多糖進入循環系統,觸發全身低度炎癥。補充益生菌和膳食纖維,限制精制糖和反式脂肪攝入。腸道菌群代謝產物如短鏈脂肪酸減少與海馬體體積縮小存在相關性。
維持ω-3脂肪酸攝入量每日1-2克,選擇三文魚、亞麻籽等食物;每周累計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監測hs-CRP等炎癥指標,避免長期使用非甾體抗炎藥;保持社交活動刺激認知儲備,室內種植綠植改善空氣質量;夜間保證7-8小時睡眠,午間可進行20分鐘閉目養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