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早期可能表現為反復發熱、異常出血、骨關節疼痛、乏力消瘦、淋巴結腫大、貧血癥狀及反復感染等七個典型癥狀,需結合血常規、骨髓穿刺等檢查確診。急性白血病需立即就醫,慢性白血病可通過靶向藥物、化療等手段控制病情。
白血病患者因免疫功能缺陷易出現持續低熱或反復高熱,體溫常超過38.5℃且抗生素治療無效。與正常炎癥發熱不同,此類發熱多伴隨夜間盜汗,需通過血培養排除感染性發熱。
血小板減少導致皮膚瘀斑、鼻衄或牙齦滲血,嚴重者可出現消化道出血或顱內出血。不同于普通外傷出血,白血病出血表現為自發性、多部位滲血,常見甲床下針尖樣出血點。
骨髓異常增殖引發四肢長骨及胸骨壓痛,兒童患者易誤診為生長痛。疼痛特點為夜間加重且伴隨關節腫脹,X線檢查可見骨質疏松或溶骨性改變。
造血功能異常導致血紅蛋白降低,出現活動后心悸、面色蒼白等貧血癥狀。患者三個月內體重可能下降超10%,與普通疲勞的區別是休息后無法緩解。
淋巴細胞白血病常見頸部、腋窩無痛性淋巴結腫大,直徑多超過2cm且質地堅硬。區別于炎癥性淋巴結腫大的特點是進展迅速、融合成團,B超顯示皮髓質分界消失。
紅細胞生成受抑制導致瞼結膜蒼白、頭暈耳鳴,血紅蛋白常低于60g/L。與營養性貧血不同,白血病貧血多呈進行性加重且補鐵治療無效。
中性粒細胞缺乏引發口腔潰瘍、肺炎等感染,常見白色念珠菌感染。區別于普通感染的特點是治療效果差、易復發,需通過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提升免疫力。
日常需保持高蛋白飲食如魚肉蛋奶,避免生冷食物預防感染。適度進行太極拳、散步等低強度運動,化療期間需每日監測體溫。出現不明原因瘀斑或持續發熱超過一周應及時血液科就診,染色體檢測和流式細胞術可明確分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采用維A酸聯合砷劑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首選伊馬替尼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