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阻性腎病可通過解除梗阻、控制感染、保護腎功能、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治療。梗阻性腎病通常由尿路結石、前列腺增生、腫瘤壓迫、先天性畸形、神經源性膀胱等原因引起。
1、解除梗阻:
及時解除尿路梗阻是治療核心,根據梗阻部位選擇導尿、輸尿管支架置入或腎造瘺。下尿路梗阻常采用導尿管引流,上尿路梗阻需通過輸尿管鏡或經皮腎鏡取石。神經源性膀胱患者需間歇性導尿訓練。
2、控制感染:
合并尿路感染時需使用抗生素,常見選擇頭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磷霉素。感染性結石需延長抗生素療程至2周,同時進行尿培養指導用藥。嚴重腎盂腎炎需靜脈給藥并監測腎功能。
3、保護腎功能:
梗阻解除后需評估腎小球濾過率,使用ACEI類藥物如貝那普利、雷米普利延緩腎功能惡化。監測尿量、電解質及肌酐變化,必要時短期應用利尿劑呋塞米促進尿液排出。
4、藥物治療:
針對病因使用α受體阻滯劑坦索羅辛促進結石排出,非那雄胺改善前列腺增生。腎絞痛發作時可用雙氯芬酸鈉栓劑鎮痛,配合黃體酮緩解輸尿管痙攣。高尿酸患者需服用別嘌醇。
5、手術治療:
頑固性結石可行體外沖擊波碎石或輸尿管軟鏡手術,前列腺增生嚴重者選擇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腫瘤壓迫需切除原發病灶,先天性腎盂輸尿管連接部狹窄需行離斷式成形術。
患者每日飲水量應達2000ml以上,限制高草酸飲食如菠菜、堅果,適量攝入柑橘類水果堿化尿液。恢復期進行凱格爾運動增強盆底肌功能,定期復查泌尿系超聲監測腎積水情況。長期梗阻患者需每3個月評估腎功能,避免使用腎毒性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