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術后可通過傷口護理、飲食調整、運動康復、藥物管理、定期復查等方式促進恢復。術后恢復可能由感染風險、消化功能減弱、體力下降、藥物副作用、腫瘤復發等因素引起。
1、傷口護理:
術后需保持傷口清潔干燥,避免沾水或摩擦。每日觀察傷口有無紅腫、滲液或發熱等感染跡象。使用無菌敷料覆蓋,按醫囑定期更換。避免劇烈活動導致傷口裂開,咳嗽時用手按壓腹部減輕張力。
2、飲食調整:
從流質飲食逐步過渡到低渣半流質,最終恢復普通飲食。選擇高蛋白食物如魚肉、雞蛋,搭配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如粥、面條。避免辛辣刺激、高脂及產氣食物,分少量多餐進食。術后早期可補充腸內營養粉劑。
3、運動康復:
術后24小時開始床上踝泵運動,逐步進行翻身、坐起訓練。根據耐受情況選擇散步、太極拳等低強度運動,每日30分鐘分次完成。避免提重物或突然彎腰,三個月內禁止劇烈運動。可進行腹式呼吸訓練增強膈肌力量。
4、藥物管理:
按時服用醫生開具的止痛藥如塞來昔布、抗生素如頭孢呋辛,以及預防血栓的利伐沙班。化療患者需遵醫囑使用奧沙利鉑、卡培他濱等藥物,注意骨髓抑制等副作用。使用止吐藥如昂丹司瓊緩解胃腸道反應。
5、定期復查:
術后2年內每3個月復查腫瘤標志物CEA、CA199,每6個月進行腹部CT或腸鏡檢查。關注排便習慣改變、體重下降等復發征兆。必要時進行PET-CT檢查,轉移病灶可考慮射頻消融或二次手術。
術后恢復期需保證每日攝入優質蛋白80-100克,選擇蒸煮燉等低溫烹飪方式。根據體力進行八段錦、快走等有氧運動,每周累計150分鐘。建立排便日記記錄頻率和性狀,人工肛門患者需定期更換造口袋。保持積極心態,參加病友互助小組有助于心理調適。出現持續腹痛、嘔血或造口周圍皮膚潰爛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