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收縮乏力可能由產程異常、胎位不正、子宮發育不良、多胎妊娠、精神緊張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現為產程延長、宮縮頻率降低、宮縮強度減弱、胎頭下降停滯、產婦疲勞等癥狀。
1、產程異常:第一產程超過20小時或第二產程超過2小時提示宮縮乏力,需通過改變體位、人工破膜或靜脈滴注縮宮素加強宮縮。胎心監護可評估胎兒耐受情況,必要時需緊急剖宮產。
2、胎位不正:枕后位或臀位可能導致機械性梗阻,表現為宮縮不協調。可嘗試外倒轉術矯正胎位,配合膝胸臥位鍛煉。持續性枕橫位需產鉗助產,完全性臀位建議選擇剖宮產。
3、子宮因素:雙角子宮等畸形或子宮肌瘤可能影響收縮功能。超聲檢查可明確結構異常,合并肌瘤者需監測肌瘤紅色變性風險。既往有子宮手術史者應警惕子宮破裂,需提前制定分娩方案。
4、多胎妊娠:子宮過度膨脹導致肌纖維拉伸,常見于胎兒體重差異>20%的雙胎。分娩時建議配備兩組接生人員,優先處理第一個胎兒娩出后的宮縮維持,第二個胎兒通常需人工干預娩出。
5、精神因素:焦慮促使兒茶酚胺分泌抑制宮縮,表現為宮縮時產婦呻吟不止。導樂陪伴分娩可降低疼痛評分,硬膜外麻醉時需控制藥物濃度避免第二產程延長。音樂療法聯合呼吸訓練能減少30%的鎮靜藥物使用量。
宮縮乏力產婦應保持左側臥位改善胎盤灌注,攝入易消化高熱量食物如香蕉、巧克力維持體力,按醫囑進行會陰按摩預防裂傷。每2小時監測生命體征,注意觀察陰道出血量與血凝塊情況,產后及早開始母乳喂養促進子宮復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