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絞痛可通過生活方式調整、藥物治療、介入治療、外科手術、心臟康復等方式干預。心絞痛通常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痙攣、心肌耗氧量增加、貧血、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原因引起。
1、生活方式調整:冠狀動脈供血不足與高脂飲食、缺乏運動、吸煙等習慣密切相關。每日攝入30克堅果、每周150分鐘有氧運動、戒煙可降低心絞痛發作頻率。避免寒冷刺激、情緒激動等誘發因素。
2、藥物治療:硝酸甘油可快速緩解急性發作,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β受體阻滯劑如美托洛爾減少心肌耗氧。他汀類藥物需長期服用以穩定斑塊,ACEI類藥物改善血管內皮功能。
3、介入治療: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適用于單支血管病變,通過球囊擴張或支架植入恢復血流。血管內超聲可精準評估斑塊性質,藥物涂層支架降低再狹窄率至5%以下。
4、外科手術: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適合多支血管病變患者,乳內動脈橋血管10年通暢率達90%。微創冠狀動脈搭橋術減少胸骨創傷,術后恢復時間縮短至2周。
5、心臟康復:二期康復計劃包含心肺運動試驗評估,制定個體化運動處方。功率自行車訓練從20瓦開始漸進負荷,結合呼吸訓練改善心肌灌注。
心絞痛患者需長期保持地中海飲食模式,每日攝入橄欖油30毫升、深海魚類100克。太極拳、八段錦等低強度運動每周3次,動態監測血壓心率變化。隨身攜帶硝酸甘油噴霧,定期復查血脂血糖指標,睡眠時保持床頭抬高15度減少靜脈回流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