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可能由細菌感染、真菌感染、皮膚摩擦、多汗、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可通過局部清潔、外用藥物、口服藥物、光療、手術引流等方式治療。
金黃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見的致病菌,毛囊受損后細菌侵入引發炎癥。表現為紅色丘疹伴膿頭,輕度疼痛。治療需外用莫匹羅星軟膏、夫西地酸乳膏,嚴重時口服頭孢氨芐。
糠秕孢子菌等真菌在濕熱環境下過度繁殖,好發于胸背部位。皮損呈環形紅斑伴鱗屑,瘙癢明顯。可涂抹酮康唑乳膏,配合二硫化硒洗劑清洗。
緊身衣物或剃須導致毛囊機械性損傷,常見于頸部、腹股溝。預防需穿寬松棉質衣物,剃須前使用潤滑泡沫,發生后冷敷緩解紅腫。
汗液滯留使皮膚屏障功能下降,運動員或高溫作業者多發。每日用溫水清洗后擦干,撲撒爽身粉保持干燥,避免劇烈運動后汗濕衣物久置。
糖尿病患者或長期用免疫抑制劑者易反復發作,可能與血糖控制不佳、中性粒細胞功能缺陷有關。需監測空腹血糖,必要時注射胰島素,同時補充維生素A增強皮膚修復能力。
日常需選擇透氣衣物避免悶熱環境,飲食減少辛辣刺激及高糖食物攝入,多食用富含鋅的牡蠣和維生素C的獼猴桃。每周三次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可改善微循環,但運動后需及時清潔。若出現發熱或淋巴結腫大應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