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陽性通常指血液檢測中發現梅毒螺旋體抗體,可能由隱性感染、既往感染未徹底治愈、實驗室假陽性等因素引起,需結合臨床癥狀和其他檢測綜合判斷。
部分感染者無明顯癥狀但血清學檢測呈陽性,稱為隱性梅毒。這類患者體內仍存在梅毒螺旋體,可通過性接觸傳播。需進行腦脊液檢查排除神經梅毒,并接受芐星青霉素治療。
治愈后非特異性抗體可能長期存在,導致TPPA試驗終身陽性。區分活動性感染需結合RPR滴度變化,若滴度下降4倍以上或轉陰則提示已治愈。此類情況無需重復治療。
自身免疫疾病、妊娠、HIV感染等可能導致RPR假陽性。需通過TPPA或FTA-ABS確認,假陽性者RPR滴度通常低于1:8且無臨床癥狀。建議3個月后復查。
可能與皮膚黏膜損害、全身淋巴結腫大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玫瑰疹、扁平濕疣、脫發等癥狀。需肌注芐星青霉素240萬單位,每周1次連續3周,性伴侶需同步篩查。
可能與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受累有關,通常表現為主動脈炎、樹膠腫、阿羅瞳孔等癥狀。需靜脈注射青霉素G每日2400萬單位連續10-14天,嚴重病例需延長療程至3周。
確診梅毒陽性后應避免性接觸直至完成治療,日常補充維生素B族和蛋白質促進組織修復,定期監測RPR滴度變化。保持規律作息和適度運動有助于免疫力恢復,所有性伴侶均需接受篩查檢測,使用避孕套可降低90%以上的傳播風險。治療后第一年每3個月復查血清學,第二年每6個月復查直至RPR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