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襲性牙周炎需及時干預,可通過牙周基礎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控制病情。該疾病可能與遺傳因素、免疫異常、特定細菌感染等因素有關,常表現為牙齦出血、牙齒松動、牙槽骨快速吸收等癥狀。
部分患者存在家族聚集傾向,與基因多態性相關。這類人群需加強口腔衛生管理,建議每3個月接受專業潔治,使用含氯己定漱口水輔助控制菌斑。
中性粒細胞功能缺陷導致宿主防御能力下降。除常規牙周治療外,可配合多西環素、米諾環素等抗生素調節免疫反應,必要時進行牙齦瓣手術清除感染組織。
伴放線聚集桿菌等特定病原體大量繁殖。需通過齦下刮治徹底清除生物膜,局部應用甲硝唑凝膠,聯合阿莫西林進行全身藥物治療。
破骨細胞活性異常增高導致牙槽骨快速喪失。早期可嘗試引導組織再生術,晚期需進行骨移植或正畸-修復聯合治療。
吸煙、糖尿病等會加重病情進展。必須嚴格戒煙控糖,補充維生素C和鈣質,采用巴氏刷牙法配合牙線清潔鄰面。
日常需選用軟毛牙刷避免牙齦損傷,增加獼猴桃、西蘭花等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攝入。建議每周進行3次30分鐘的有氧運動改善免疫功能,睡眠時避免磨牙。出現牙齒移位或咀嚼無力需立即復診,長期隨訪中每6個月需拍攝全口根尖片監測骨量變化。未規范治療可能導致30歲前多牙缺失,但通過系統治療多數患者可保留天然牙10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