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血栓可通過抗凝治療、溶栓治療、機械取栓、壓力治療、生活方式調整等方式治療。血栓通常由血液高凝狀態、血管內皮損傷、血流緩慢、遺傳因素、長期臥床等原因引起。
1、抗凝治療:
血液高凝狀態是血栓形成的主要機制,抗凝藥物能抑制凝血因子活性。常用藥物包括華法林、利伐沙班、達比加群酯,需定期監測凝血功能。靜脈血栓患者需持續用藥3-6個月,房顫患者可能需終身服藥。
2、溶栓治療:
急性心肌梗死或腦梗死患者適用尿激酶、阿替普酶等溶栓藥物,通過激活纖溶系統溶解新鮮血栓。治療時間窗為發病后4.5-6小時,可能伴隨牙齦出血、皮下瘀斑等不良反應。
3、機械取栓:
對于大血管栓塞可采用導管抽吸取栓、支架取栓術,直接清除血管內血栓。下肢深靜脈血栓可行下腔靜脈濾器植入術,預防肺栓塞發生。術后需聯合抗凝治療防止復發。
4、壓力治療:
下肢靜脈血栓患者需穿戴醫用彈力襪,通過梯度壓力促進血液回流。壓力范圍從踝部18-21mmHg逐步遞減至大腿,每日穿戴時間不少于8小時,可降低血栓后綜合征風險。
5、基礎病管理:
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會損傷血管內皮,需將血壓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化血紅蛋白維持在7%以下。戒煙限酒、每日飲水1500ml以上,避免久坐超過2小時。
血栓患者應保持低鹽低脂飲食,多攝入深海魚、納豆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每周進行3-5次快走或游泳等有氧運動。臥床患者需每2小時翻身并做踝泵運動,密切觀察肢體腫脹、疼痛變化,突發胸痛或呼吸困難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