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癥是一種常見的內耳疾病,主要表現為短暫性眩暈發作,通常由耳石脫落進入半規管引起。耳石癥的主要誘因包括頭部外傷、年齡增長、骨質疏松、內耳炎癥及長期臥床,可通過復位治療、藥物緩解、前庭康復訓練、改善生活習慣及控制基礎疾病等方式干預。
1、頭部外傷:
頭部受到撞擊或劇烈震動可能導致耳石從橢圓囊斑脫落。這類患者眩暈常與特定頭位變化相關,如起床、翻身時突發旋轉感,持續時間通常不超過1分鐘。建議避免劇烈運動,確診后首選耳石復位治療,通過Epley或Semont手法幫助耳石歸位。
2、年齡增長:
50歲以上人群耳石碳酸鈣結晶易發生退化脫落。老年患者可能伴隨平衡功能減退,眩暈發作時易跌倒。除復位治療外,需加強鈣質補充,日常進行Brandt-Daroff前庭適應訓練,逐步提高內耳代償能力。
3、骨質疏松:
鈣代謝異常會影響耳石結構穩定性。這類患者可能同時存在骨密度降低,女性更年期后高發。治療需雙管齊下,在復位治療同時補充維生素D和鈣劑,減少咖啡因攝入以改善鈣質吸收。
4、內耳炎癥:
病毒性前庭神經炎或中耳炎可能繼發耳石癥。患者除眩暈外可能出現耳鳴或聽力下降,需通過純音測聽鑒別。急性期可短期使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改善微循環,炎癥控制后配合搖頭固視等前庭康復訓練。
5、長期臥床:
臥床超過72小時會改變耳石重力分布。常見于術后或重癥患者,改變體位時出現延遲性眩暈。建議盡早進行床頭漸進式體位訓練,從30度半臥位開始適應,配合Gufoni復位法處理水平半規管耳石。
耳石癥患者日常應保持規律作息,避免突然轉頭或彎腰動作。飲食注意控制鈉鹽攝入,適量補充鎂元素有助于穩定內耳電解質平衡。推薦進行前庭功能鍛煉如直線行走、重心轉移等低強度運動,睡眠時可用45度斜坡枕減少耳石移位風險。眩暈發作期間需有人陪同防止跌倒,癥狀反復或伴隨聽力改變時應及時復查眼震電圖排除梅尼埃病等鑒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