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里流黃色的水可能與感冒、鼻竇炎、過敏性鼻炎、鼻腔異物、腦脊液鼻漏等因素有關,可通過抗感染治療、鼻腔沖洗、手術修復等方式改善。
1、感冒:病毒或細菌感染導致鼻腔黏膜充血水腫,分泌物增多并變黃。保持室內濕度,多喝溫水,使用生理鹽水沖洗鼻腔。伴隨鼻塞、頭痛癥狀時需警惕繼發感染。
2、鼻竇炎:鼻竇開口阻塞引發細菌感染,膿性分泌物經鼻腔流出。可能與細菌感染、鼻腔結構異常有關,常伴頭痛、面部壓痛。可選用阿莫西林、頭孢呋辛等抗生素治療,配合桉檸蒎腸溶軟膠囊促進分泌物排出。
3、過敏性鼻炎:過敏原刺激導致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分泌物呈淡黃色。避免接觸花粉、塵螨等過敏原,使用氯雷他定、糠酸莫米松鼻噴霧劑控制癥狀。特征性表現為陣發性噴嚏和清水樣涕轉黃涕。
4、鼻腔異物:兒童常見異物存留繼發感染,單側鼻腔流出惡臭黃水。需通過前鼻鏡或CT檢查確認,在專業器械輔助下取出異物。長期未處理可能導致鼻石形成或鼻中隔穿孔。
5、腦脊液鼻漏:顱底骨折或腫瘤侵蝕導致腦脊液混入鼻腔分泌物,呈現清亮或淡黃色。可能與外傷、垂體瘤有關,低頭時流量增加。需行顱底修補術或腦膜膨出切除術,β2轉鐵蛋白檢測可確診。
日常建議增加維生素C攝入,如獼猴桃、甜椒等新鮮果蔬;鼻腔干燥時可用芝麻油薄涂黏膜;避免用力擤鼻導致逆行感染。出現持續流黃水伴發熱、意識改變時需立即就診,排除顱內感染風險。